舍得。
要說我國汽車工業的實力與世界哪個汽車強國最接近,相信不少人都會回答:韓國。韓國汽車工業差不多與咱們國家同步,甚至我們比韓國還要早上幾年。不過我們的汽車工業后來受到國內政治經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陷入停滯,反倒是韓國一路高歌猛進成長為汽車工業強國。
韓國現存的卡車品牌有兩個,現代和大宇;現代就不多說了,已經在四川獨資建廠。大宇Novus 6*4攪拌車是第一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韓國卡車,作為“那些讓我印象深刻的卡車車型”系列的第六篇,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韓國大宇在我國坎坷的合作之路。
2007年我在南昌第一見到了大宇Novus 6*4攪拌車,它特別的車窗造型讓我過目難忘,前舷窗與OK窗融為一體的設計十分特別,和依維柯EuroStar有些類似。后來我了解到這批大宇Novus 6*4攪拌車,是蘇州金龍由韓國購入底盤與自家的攪拌上裝組合而成,最大馬力340匹,在當時是不折不扣的大馬力車型。
此后我就再也沒有見過(現實生活中)韓國大宇的卡車了,因為保有量實在是太少。作為能在韓國國內與現代齊名的卡車品牌,為什么在中國表現遠不及它的韓國老鄉,這確實讓人費解,難道是大宇甘愿做一條沒有追求的“咸魚”?
韓國大宇其實很早就瞄上了中國市場,早在1994年就和桂林客車廠合資建立桂林大宇客車有限公司。之后在1996年又與山東省政府、山東一汽公司、韓國Delphi等企業合作,分別建立了一汽大宇汽車發動機有限公司和山東大宇汽車零配件有限公司,不過最終這兩家合資企業都倒閉了。
盡管90年代后期韓國大宇在中國的客車業務發展的順風順水,但是其卡車業務一直沒有找到突破口。進入新千年中國卡車開始朝重型化方向轉變,韓國大宇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或許是真的急了。從2002年開始,韓國大宇開始在中國瘋狂選擇合作伙伴。
它先是找到“老伙計”桂林大宇,計劃引進6×4系列車型,后續再引進8×4、4×2系列車型,最終目標是形成年產萬臺規模。甚至連合作協議都已經簽署完畢,但最終計劃沒有成行。
2002年底韓國大宇又與北奔簽署協議(中途還找一汽談了乘用車組裝業務方面的合作,以失敗告終),計劃從2003年開始利用北方奔馳的現有生產設施生產重型卡車,預計年產2000輛。雙方還計劃在2003年初正式成立合資公司,并在以后10年內生產5萬輛重卡。就當大家以為韓國大宇和北奔合作是板上釘釘的事,最終卻無疾而終。
時間來到2013年,此時韓國大宇商用車部門已經賣給印度塔塔集團差不多有10年時間了,應該改稱它為韓國塔塔大宇。它與我國恒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備忘錄,計劃引進韓國塔塔大宇旗下高端重卡車型,并以點帶面逐步過渡到以重卡底盤為主導的商用車領域。同上,該合作計劃最終也是無疾而終。
盡管屢敗屢戰,韓國大宇最終也沒能就卡車業務在中國找到合作伙伴。結果雖不盡人意,但韓國大宇絕沒有甘心做一條“咸魚”,只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韓國大宇的卡車業務,在中國找不到合作伙伴?”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聽聽當時韓國大宇找的那些中國企業,他們內部員工對韓國大宇的評價。
評價一:“韓國重型車在國際上雖然處于二三流水平,但在中國還是有市場的!
評價二:“大宇的重車技術源于歐洲,但價格比歐洲重卡便宜的多,更適合中國市場”
評價三:“韓國重卡的技術水平雖然不如歐洲和日本,但如果大宇在中國建立重卡合資企業,會把最好的產品和技術拿來。 ”
通過以上這些評價,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一、韓國大宇的技術并不是最先進的,勝在性價比高。
二、韓國大宇要想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就要使出全力,不能保留。
做完分析,我們再來看下韓國大宇來中國找合作伙伴時的歷史背景,分兩個時間點來講。韓國大宇經歷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元氣大傷,2002年賣身給美國通用,其商用車業務成了雞肋,其中重卡業務又是雞肋中的雞肋。此時韓國大宇來華找人談合作不免讓人心生疑慮,這樣不受待見的業務能否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即便合作,初期大部分零部件都需韓國進口,高昂的制造成本會嚴重削弱韓國大宇所謂的性價比;同時如果韓國大宇不能盡快的將自己的技術“傾囊相授”,就無法滿足中國企業對技術的渴望。這樣看來,進行一樁風險極高還未必能獲利的合作,自然不是明智之舉。
2013年,韓國塔塔大宇找恒天談合作的時候,像重汽C7H這樣具有德國曼恩血統的高端車型已經上市。和重汽C7H相比,韓國塔塔大宇的高端車型Prima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優勢,相反在性價比這塊還處于下風。這些恒天不會不明白,看下后來同代引進的現代高端重卡車型“創虎”在國內的表現,只能說恒天幸虧只是動動嘴沒有實操,否則結果會很難看。
綜上韓國大宇的卡車業務之所以在中國找不到合作伙伴,除了時機不對,最重要的還是自身實力不行。中國市場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市場,要在這樣的市場活下去,沒兩把刷子是不行的。韓國大宇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那么剩下的問題就是,那些還在苦苦掙扎的卡車合資企業究竟還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