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
5月19日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如期而至,作為一名資深卡車迷當然是要去看上一看的,本來打算看完就寫點東西,結果一拖就拖了兩個月。好在這次機械展看點頗多,很多細節仍然歷歷在目,不妨礙我發表對它的看法和講述我的一次邂逅。
在乘用車領域新能源勢力不斷壯大,大有與傳統能源車型分庭抗禮之勢。不過在商用車領域,新能源普及和發展的勢頭就要弱不少,再延伸到工程機械領域,勢頭就更弱了。在參加本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之前,我只是在媒體上看到過一些關于新能源工程機械的零星報道。
想想之前在工地上看到冒著黑煙還在工作的推土機,就個人而言真心沒法把工程機械和環保聯系在一起。不過時代變了,在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大趨勢下,工程機械領域也在悄然的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在本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上就能看到端倪。
三一重工作為長沙本地企業,擁有絕對的主場優勢,在展會上也是風頭無兩;三一重工對市場的嗅覺一直十分靈敏,同時他也是一家勇于嘗鮮的企業,在其室內展臺就展出了純電動攪拌和自卸車型。
通過現場工作人員的講解,這些純電動車型在后期運營成本方面相比傳統車型擁有較大優勢,在理想狀態下大概5年左右就能將前期高出傳統車型的售價部分“省出來”。不過工作人員也坦誠這些純電動車型動輒上百萬的售價,并非一般客戶可以負擔的起。
充電設施不足、續航里程短等原因也限制了純電動車型的普及與發展,再加上超高的折舊率(據稱一臺100萬的車一年后只能賣不到50萬)讓很多潛在客戶望而卻步。國內也只有深圳等幾個城市在純電動工程車輛普及方面做得不錯。
在室外筆者找到了比亞迪的展臺,純電動自卸車、攪拌車、垃圾車和輕卡都有。在一眾自主品牌里比亞迪在新能源工程車領域是最有發言權的,不過受制于市場規模,筆者前面提到的這些車型戰略意義大過現實意義。從現場的人氣也能看出,用戶對這類新能源車型接受度并不高。萬事開頭難,新能源普及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考驗的就是廠家的耐力與決心。
工程機械對穩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產卡車底盤因為小毛病多、油耗高、出勤率低等原因,一直被各大上裝廠排除在選用清單之外。像中聯重科等國內一線大廠在制造泵車、吊車等產品時大多選用斯堪尼亞、沃爾沃、五十鈴等國外品牌。
如今這種情況已經出現松動,國產卡車底盤質量提升的幅度肉眼可見,選擇國產卡車底盤的廠家也越來越多。這次在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上就看到很多國產卡車底盤,重汽、一汽解放、東風應有盡有。
在中聯重科的室外展臺上還看到了同一種上裝搭配國產與進口兩種卡車底盤的情況(青島解放JH6與沃爾沃FM)。這既是對國產卡車底盤的認可,也可以通過國產與進口兩種卡車底盤的選擇,形成售價高低搭配,豐廉由君。還有像三一重工和徐工這樣選用自家底盤的情況,都進一步凸顯了這些年國內機械制造行業的整體進步。
不過工程機械中的高端型號很多還是被國外品牌底盤所占據,很多國產工程機械即便是自主設計也仍舊會通過選用國外廠商提供的零部件來提升可靠性,因此國產底盤雖然已成氣候,但追趕之路仍然很遠,需要繼續努力。
在江淮的展臺筆者意外碰到了一位來自厄瓜多爾的W先生,他是國內一家知名工程機械品牌在南美的代理商。W先生早年在中國留學,對中國產品比較認可。本次來展會一是看看行情,順便為自己的哥倫比亞朋友在中國尋找合適的卡車零部件(他朋友的車隊有采購部分中國卡車)。
對于W先生此行的目的筆者十分好奇,為什么他的朋友不去當地的中國卡車代理商那里尋找零部件,反而要舍近求遠到中國來找。W先生說中國卡車現在越來越多人買,因為它好看又便宜,不過有兩個很大的缺點:不耐用和壞了不好修。當地用戶更認可日本卡車,盡管它們的售價是中國卡車的2倍,而且不適合超載,動力方面也不如中國卡車。不過日本卡車結實耐用,最重要的是壞了可以馬上找到配件,修理很方便,售后服務也很好。
這次受朋友之托舍近求遠來中國找零部件,是因為朋友在當地已經等了大半年還沒有等到配件,車子停這么久沒法運營,造成的損失很大,與其漫無目的的等還不如直接到中國來買,算下來還更劃算。W先生說盡管他本人很喜歡中國卡車,但是糟糕的售后讓很多人放棄選用中國卡車,因為沒有人愿意買一輛“壞了就修不好的車”。
在揮別W先生之后,我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其實W先生說的這種情況,我在國外網站上看到過相關報道。只是這次聽人親身講述,內心受到的沖擊很大。并再一次印證了我的觀點,中國卡車在性能和質量上與國外先進卡車之間的差距已經沒那么大了(相比20年前),相比質量,品牌經營與售后服務才是中國卡車最大的軟肋。
中國很多卡車品牌在國外還處在“管賣不管修”的階段,這極大的限制了中國卡車在國外的表現?纯礆W美日同行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和做法,國內卡車廠商真的應該好好學學。逼得客戶大老遠來中國找零部件,這真的是在打中國卡車品牌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