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暢聊卡車和卡車人的那些事!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卡車上吃喝拉撒睡,成為了中國卡車司機的日常。從過去的住賓館下館子,到如今的睡臥鋪自己做飯,卡車司機的生活質量可謂是每況愈下,可是這令人傷感的物流運輸行情,讓我們又不得不通過“省”來達到不賠錢的目的。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艙的概念被加入卡車制造的概念里來,而帶有生活艙的卡車也已經相繼亮相,卡車廠家也只能為了更好的賣車來不斷地升級換代產品,以達到符合用戶使用需求的目的,這也無可厚非。
生活艙的概念,起源于北美卡車,見過美系卡車的朋友都很清楚,凡是跑晝夜交替長途的半掛牽引車,在狹窄的駕駛室后面都會配一個比較寬敞的起居室,供卡車司機睡覺、做飯等。
那為什么美國做卡車起居室,大家就會說“這才是人性化”、“這才叫真正的卡車”等等,而中國卡車做出生活艙,就有不少人會吐槽“雞肋設計”、“司機自作孽不可活”呢?
原因很簡單,美國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3.3億,而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4億,人口密度換算,美國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35人,而中國每平方公里人口145人,是美國的四倍,所以不管是城市密度,還是公路沿線的保障設施,綜合國土面積來看的話,美國會稀松很多,所以美國卡車司機在公路上要比中國卡車司機更加孤獨。
也就是我們中國卡車司機在路上見到城鎮的頻率會更高,即使是在偏遠的西北地區,哪怕就是新疆西藏,最多兩三百公里你就可以到達一個鄉鎮、縣城等,但是美國卡車司機可能在西部荒漠上行車,幾百上千公里旅途就能見到加油站,想找個安全點的汽車旅館都比較困難,更別提城市,還不如在車上睡覺,也更方便,要知道,美國也是一個東部城市密集,西北稀疏的國家。
所以美國卡車司機動不動從西雅圖拉車貨直接送到邁阿密,這不就是我們中國卡車從烏魯木齊拉車貨送到三亞嗎?同時美國卡車司機對于駕駛時間有著很強的職業思維,不像我們,四小時休息半小時接著出發,他們一般每天工作8-9個小時,然后就休息了。如果繼續工作,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加班,另一方面警察也會嚴厲的處罰,所以你不知道你會跑到什么鬼地方就必須停車了,歐洲卡車司機也是這樣。
所以美國卡車司機在車上做飯、睡覺的概率會更高,而中國卡車司機在車上睡覺、吃飯,更多的原因是因為省錢。這也就是有些朋友對于這類比較節省的卡車司機的一種變相的吐槽。
我們不論誰對誰錯,單說卡車生活艙這個產物,它既然生產出來并且已經銷售,那就說明它一定是有實際需求的,并且需求量還不小,卡車廠家的市場人員也不是吃素的,敏銳的市場判斷能力不容小覷。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我覺得生活艙可以存在,但是不會成為主流,它應該不可能像美國卡車那樣,凡是晝夜車型都是大生活艙,畢竟中國和美國的差異還是很大。
首先,我們中國城市集鎮分布密度還是比較高的,除了少部分地區存在數百公里無人區外,多數地方都可以提供停車吃飯住宿的條件;其次,中國目前只限制連續駕駛時長,但并未限制每天工作時長,也就是說,你完全可以把車開到可以停車住宿的地方;第三,中國卡車出勤率極高,雙駕駛員可以換班,基本可以做到人歇車不歇,單人司機主要的時間都在駕駛上,對于生活艙的需求都不高;第四,國內跟歐洲一樣,限制車輛總長度,如果增加生活艙,必定會影響貨廂長度,在中國卡車司機的觀念里,睡得不爽可以,但是拉得少賺錢少,絕對不能忍!
所以這種車型比較適合夫妻兩人跑運輸的情況,并且還是全國到處走,一離開家就是幾個月在外面奔波,男人開車女人做飯洗衣服,而且女同志在路上上廁所確實不方便,這種生活艙車型才能發揮出它的實力。
生活艙到底好不好,我們不妄加評論,但并不是所有的卡車司機都很需要它,所以在車輛選擇上還是要理性和科學,不要被一些廣告宣傳蒙蔽了雙眼,只有最適合我們的卡車才是最好的,千萬不要去在乎面子和別人的看法。(文/卡家號作者:阿青)